贊助廠商

娛樂城推薦

首頁

刊登資訊

  • 刊登者:匿名
  • 時間:2022-04-26 23:00:10

尚未解答電影- 《媽的多重宇宙》翻譯影展沒事 上映卻炎上 《媽的多重宇宙》翻譯影展沒事 上映卻炎上

電影- 《媽的多重宇宙》翻譯影展沒事 上映卻炎上 《媽的多重宇宙》翻譯影展沒事 上映卻炎上

作者 Choco Chang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choco.chang.1/posts/4853311781434159
最近字幕翻譯的話題很紅,我想說字幕翻譯者這種低調的服務業什麼時候被這麼重視了!?雖然還沒看過話題的作品,但想聊聊關於電影字幕翻譯「在地化」的事情。
首先,字幕在地化有語種的差別,日本電影的字幕不需要在地化(講完了)
好我認真講。前陣子回母校輔大日文系客座演講關於字幕製作的事情,學弟妹最踴躍的問題就是「如何正確處理在地化?」和「譯名或翻譯會參考原著嗎?」
當下我心中的OS就是連日文系的學生都只看好萊塢片和動漫改編電影了,我這種人是否三五年後就要流落街頭?因為日本的劇情片翻譯完全沒有在地化的問題,一律直翻,毫不
懷疑。會問這種問題就代表平常注意到「字幕的存在」、關於字幕的疑問是自英美系(非
華語非日韓)電影的觀影經驗。
這也顯示了「在地化」的重點之一,字幕的存在是為了消除觀眾在觀影時的隔閡,讓觀眾
對電影有無意識的「代入感」,自然沉浸在電影的世界觀裡面。當文化隔閡超越語言隔閡
時,翻譯就必須設法處理這個問題,代入感的手法之一就是「在地化」。
所以電影字幕在語種上會有不同的處理方針,最大的原因在於華語及亞洲(通常是日韓)片在視覺上的隔閡較小,當我們看到一個黃種女性被稱為張惠妹的時候,大腦會告訴你「她不是張惠妹」;但是辛普森家族那種可以大玩地獄梗的作品,一個受歡迎的非黃種女性被稱為張惠妹,你可能會明白那是「天后」的比喻。
當然二創式的翻譯手法近來有許多兩極的討論,不過回歸到原點,「代入感」的成立與否
建立於觀者的「自他意識」,當觀眾對作品的背景、文化、種族或其他元素有強烈的認同
感,往好處想,隔閡沒有那麼大了,譯者的負擔會減少;往壞處想,完全的「他者」才能
搭配深度的「在地」,意譯的空間比平常更像走鋼索,帶觀眾上天堂或推自己下地獄,是在一線之間,很可怕。
順便談一下,意譯和超譯的問題。
意譯是處理隔閡的方式,語言隔閡和文化隔閡都需要處理,不是什麼都直翻就好。比如在飯桌前的戲,日文講「いただきます」,中文會翻成「開動」。這算是直譯還是意譯呢?如果超直超直,要翻成「感恩收下(食材的生命)」,可是字幕不是在探討日文的美學,這裡就是進餐之前固定要講的一句話,所以要翻成「開動」。
上面的例子是「轉譯文化」,比較容易炎上的超譯是「轉譯氣氛」。
有些作品基於劇情設定、風格或導演的哲學,譯者必須翻出「創作者最重視的東西」才算對得起作品,這時有些字句就會超越台詞本身。講得具體一點,最常見的案例是「鄉下人
講方言」「單純搞笑的諧音梗」「古代文言文」,這幾種設定,即使遵守作品至上的方針,也容易在信雅達上面打混戰。我相信有些片型是翻氣氛比翻文字重要,這次炎上的電影,譯者和觀眾的感受,說實話我兩邊都可以理解。
每當我想出一個諧音梗的好翻法,不誇張,我都覺得自己根本是天才,自我肯定感高到天花板。不過在多方考量之後,有時候會自宮成比較保守的方式。真的很難講那個尺度要怎麼拿捏。
還有一個常見的炎上題,就是名人梗的部分。
以那天客座演講為例,我舉了富永愛當範例(超愛她超帥)
如果台詞中出現「她好像富永愛」,富永愛是日本的國際名模,但是在台灣幾乎沒有知名度(連日文系的學生都90%沒聽過),那該怎麼辦?
在地化翻法第一時間被推翻,因為用「林志玲」會被AKIRA告(不是),是文化圈太接近了,第一會破壞代入感,第二實際上台詞裡出現林志玲也不奇怪,所以老師(我)說一開始就講日片不能用在地化。再加上台灣除了林志玲以外,沒有其他「名模」的代名詞。
這裡的正確答案是「以稱號代替人名」,字幕翻成「她好像名模富永愛」,如果有字數限
制的問題,直接刪掉人名,翻成「她好像國際名模/名模」也是一種選項。舉一反三,塔摩利就是綜藝天王,純烈就是演歌天團之類的。
英美語文系的電影又是另一種觀影文化,以及另一種代入感的距離差異,其實不管哪種語
言,譯者很難想像觀眾對於外語及外語文化的理解程度,輔助過少會被說「可惜了」,輔
助過頭變成「擅作主張」,額外加註釋會分散觀影的焦點,要做得恰到好處,其實不太容易。
順便再提一下常被問到的「流行語在地化」的翻譯問題。
以影視類作品而言,現在要考量的點和十年前一定不一樣。因為「串流平台的崛起」和「
主流文化的弱化(分眾文化)」是現在的主流,我認為民眾的娛樂消費行為和語言接受度有間接的關係。
以前是院線或影展有壓倒性的地位,縱使有二輪或DVD,絕大部分的觀眾接觸作品的機
會還是偏向「短期的一次性消費」。當下如果要提供最棒的觀影經驗,大量使用流行語是
「有效」的娛樂手法。
但是現在選項變多,初次觀影的生命線拉很長,民眾習慣使用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樣,一部所謂的主流作品也有可能在院線首映的半年之後才在某個串流達到觀影高峰。用不用流
行語是一回事,觀眾看到時「有沒有效」是另一回事,因此來得快死得也快的流行語就必
須更加小心取捨。(寫到這裡譯者表示心累)
再講,另一個分眾文化的部分。如同上述,娛樂和社群選項變多之後,每個人,每個世代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同溫層取樂,相對地「大眾主流文化」就會漸漸弱化,語言是文化的
表徵,所以每個人都知道的流行語也會越來越少。連我自己跟朋友聊天,這幾年接觸到沒聽過的字彙次數也大為增加,那有可能是陸綜或韓綜常見用語,是日本動漫的漢字挪用,還可能是抖音或某些網紅的自創語。
自認很紅很正常的用語,在別人眼中是外星符號,這種出不了同溫層的現象只會越來越多
,所以受眾範圍很大的電影字幕,在翻譯時能借用的流行語也會越來越少。
這次話題的電影在影展首映時沒什麼爭議,可是上片時卻有不同反應,我感覺除了後續的
發展是一大影響之外,其中一部分可能在於用字屬於差不多世代的同溫層,本來就存在的
違和感,出了同溫層容易加深,另外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因素吧。
寫了長長一篇抒發,希望還算有寓教於樂(亂用成語)的效果。
--

0個答案 電影- 《媽的多重宇宙》翻譯影展沒事 上映卻炎上 《媽的多重宇宙》翻譯影展沒事 上映卻炎上

其他問題

友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