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廠商

娛樂城推薦

首頁

刊登資訊

  • 刊登者:匿名
  • 時間:2021-04-19 01:05:39

已解答最近大拇指跟手腕處老是會疼痛,懷疑我會不會是得了媽媽手,請問我應該去哪治療比較好?

最近大拇指跟手腕處老是會疼痛,懷疑我會不會是得了媽媽手,請問我應該去哪治療比較好?

10個答案 最近大拇指跟手腕處老是會疼痛,懷疑我會不會是得了媽媽手,請問我應該去哪治療比較好?

  • 匿名 #1樓

    可 以 去 看 復健 科

    回答日期:2021-04-19
  • 匿名 #2樓

    大部分媽媽手的患者大多是因為經常性的抱小孩或是拿重物時的手腕負重過重而導致輕微的錯位或脫臼現象, 也就是一般坊間俗稱的媽媽手. 因為關節在不正確的地方當然就會疼痛. 時間久了就會造成骨膜增生的現象. 我有位朋友是症狀跟你很像, 因為車禍時用手撐地板,導致手腕關節錯位而手指發麻. 後來是經人介紹找到一位很厲害的有30幾年專業的整復師, 經過20幾分鐘的細心整復,解決了他長年的問題. 可說是非常厲害的整復師. 聽說這位60幾歲整復師是個國寶級的人物, 很多台大, 成大, 長庚, 亞東...等大醫院特殊的案例, 經過他的整復後, 幾乎都沒問題了. 有很多從中南部, 和東部的聽聞他的整復實例來找他, 無不嘖嘖稱奇. 曾經有一位70多歲的老翁, 撘公車不慎從樓梯摔下車, 造成全身無法動彈, 由三位大漢攙扶請他看看. 原本無法動彈的經過一次的細心整復後, 竟然可以自行走路上車. 這位整復師 是在台北, 如果有需要可以跟他詢問看看0918284087陳整復師. 希望以上資料對您有所幫助.

    回答日期:2021-04-19
  • 匿名 #3樓

    找【技術專業整椎師】就可

    回答日期:2021-04-19
  • 匿名 #4樓

    媽媽手真正的學術名稱是 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它是指 大拇指靠近手腕側邊的伸拇指短肌腱與拇指外展長肌腱之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臨床上常常患者或表示手腕位置的疼痛。主要症狀是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 持續疼痛及腫脹,甚至無法使力。一旦發生粘黏,會出現緊繃的感覺,大拇指活動時會被「卡住」,甚至可觸摸到凸起的腫塊。如果不治療則可能產生慢性疼痛、手腕肌力減少、拇指活動受阻。 發炎會使得腱鞘變厚,使得肌腱在其鞘膜內滑動時因為腱鞘縮小而受阻,當患者移動其肌腱時便會突然卡住。 檢查時若將手腕向尺側偏移及過度背屈則會產生手腕疼痛此為芬克斯坦現象(Finkelstein test)。有些人同時會合併有腱鞘囊腫。 容易與「媽媽手」出現類似症狀的疾病有:(一)手腕關節之退化性關節炎(二)手腕月狀骨病變(三)腕隧道症候群(四)頸部神經壓迫;臨床上,有經驗的醫師應該不難區別。

    回答日期:2021-04-19
  • 匿名 #5樓

    患者在家能做的除了藥物治療外, 最重要是休息。如果不休息,給予再多治療也是白搭。 初步的治療包括 休息或以 副木、 護具固定,則可以使症狀減緩或消失。 兩星期的藥物治療(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藥物)也是有幫忙的。如果症狀仍 未好轉,則須採取 局部注射類固醇的治療。(一般而言,不要超過三次的注射是相當安全的)。 注射類固醇的缺點是:有可能使局部的皮膚萎縮,或是傷到指神經,也有造成細菌感染的可能性,但是這些情形通常是可以避免的。一般局部類固醇是相當安全、便宜的方法,如果患者真的有疑慮,現下也有許多醫師採取PRP局部注射的方式來治療。 少數仍無法改善之病例,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手術的技術並不困難,只須要局部麻醉即可進行,手術時間約二十分鐘左右,傷口很小,疼痛很輕微,在小傷口內將發炎、沾黏的韌帶重新解救出來,手術不須住院,於門診安排就可以。手術後約一星期的保護手腕即可,之後便可以大大地改善,很快可以恢復工作。 總之,媽媽手是因肌腱滑膜使用不當或過度引起發炎所造成的,預防它的發生總比治療重要,萬一患了此症,若有正確之認識也不難治癒。治療是容易的,不過要強調的早期治療!另外治癒後的保護也是重要的,否則有復發的可能性哦。

    回答日期:2021-04-19
  • 匿名 #6樓

    媽媽手,不是只有當媽的才會得到的問題,只是的確常出現在辛苦的媽媽身上,主要是因為 不斷重複過度使用患部肌肉,導致肌腱發炎。婦女一般肌力比較不足,尤其媽媽手 常見於五十幾歲之健康之婦女或剛生產過後之孕婦,加上 常需要作反覆性的動作,如擠奶、擰毛巾…等,自然容易發生。另外,只要是常反復使用手部的職業也有可能發生,像是生產線上工人、銀行員(不斷打字手上作業)、或賣肉的師傅…等,因此發生族群可說是相當廣泛。

    回答日期:2021-04-19
  • 匿名 #7樓

    如何預防「媽媽手」復發? (一)無論單手或雙手在抱嬰兒時,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水平狀,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可避免嬰兒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二)哺育母乳時注意不要過度使用拇指,或是持續太久。(三)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必須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覆的動作。(四)工作時,必須注意用力方式不當。(五)疼痛症狀消失後,可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

    回答日期:2021-04-19
  • 匿名 #8樓

    在急性發作時,必須讓手作適當的休息,減少進一步的傷害。臨床上可使用特製的輔具(經由職能治療師依病患本身的手型而塑造的),一方面將手腕及大拇指固定於最自然的位置,一方面又不會影響其餘四指之活動。 口服抗發炎藥物有止痛消腫的效果,加上適當的物理治療,更病程縮短。物理治療包括局部熱療、電療、超音波治療及局部按摩等。如果以上效果不明顯,則可考慮局部注射抗發炎藥物,極少數病患需要手術治療。

    回答日期:2021-04-19
  • 匿名 #9樓

    什麼人容易得「媽媽手」?  「媽媽手」常見於中年婦女或生產過後之婦女,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如洗衣服、扭毛巾等。而準媽媽們因懷孕未期賀爾蒙的改變,滑囊及關節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此時,只要稍有施力不當,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便容易患上 「媽媽手」。   然而,「媽媽手」並非媽媽的專利,若爸爸照顧嬰兒,也容易得此一病症。其他行業中,如果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者,也可能得到此症。例如:長時間打字的職業、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把書本上架的圖書館員工、常使用手機的「拇指族」,都屬於高危險群。

    回答日期:2021-04-19
  • 匿名 #10樓

    我之前因為忙碌,以為只是肌肉疲勞的酸痛問題,自己貼一貼藥膏就了事,誰知就這樣拖到後來媽媽手就變嚴重,因為一直反覆發作,已經演變成慢性發炎,因此變得非常容易發作,接觸過中、西醫的治療,雖然都能緩解疼痛,但是就是沒辦法完全改善,過一陣子後又會開始發作,所以就這樣一直循環了幾年的時間,直到我到雲品中醫做扁針治療後,才打破這樣的治療循環,雲品中醫的扁針治療真的很厲害,才沒幾次的治療就讓我的媽媽手獲得很大的改善,所以也非常推薦你參考雲品中醫的扁針治療。

    回答日期:2021-04-19

其他問題

友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