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自尖端編輯的FB:
近日有讀者問,什麼樣的定義叫 #賣不好,通常有兩種狀況,一種是 #賣得沒有想像中好,也就是在代理作品前,大概知道在國外的銷售狀況不錯,所以為了代理,付出相對高的權利金競價爭取,結果發行之後,得到的遠不及所付出的;另一種則是 #連再版的最低門檻都賣不完,通常是500~800本。
有人會說,早年不是有租書店嗎?全盛時期2、3,000家跑不掉吧?這麼一來,豈有賣不好之理?這個疑問,本身就很矛盾。首先,如果書的銷售不好,出租率可能也無法有太高的期望;再者,出租率不高的前提下,許多租書店會漸漸選擇先不拆,等有人想租再拆,因為不拆還能退;最後,真的沒人租了,下一集就不會再進貨。
過去曾經談過,一本書的代理,一定會有所謂的 #保證部數,以漫畫來說,通常要2,000本(套)以上,而這個門檻是一種簡單的管理機制,說白了就是,低於這個數量的授權,幾乎是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打個比方來說,一本單行本售價100元,版稅率8%,保證部數2,000的前提下,會有16,000元的版稅收入,由原出版社與作者(們)拆分,嚴格說來並不多。
站在取得授權的出版社角度,則要思考一件事,如果一本書的出版要負擔3~4倍的版稅去取得,那麼每發行一集,大概至少要賠上6位數的金額,而假如這套漫畫還在連載,短時間內不會完結的話,7位數到8位數的虧損是不難想見的。
所以,如果要補坑,編輯部會先從已完結,且集數所剩不多的開始,就是這個道理,咻咻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