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解答希洽- 為什麼AI不會取代創作者/繪師?
為什麼AI不會取代創作者/繪師?
希洽- 為什麼AI不會取代創作者/繪師?
為什麼AI不會取代創作者/繪師?
總之標題就是結論,
AI不會取代創作者/繪師。
我接下來會從三個角度解釋為什麼我這麼認為,
可能文有點長,願意看的先說聲謝謝了,
首先第一個角度是比較主觀且複雜的:
「心態」
從心態上分類繪師的人大概有幾種類型,
我的描述可能不精確但姑且當個參考。
1.內容創作者
畫畫是為了表達故事、某個情境或是議題,
這種人大多會選擇漫畫或是複雜的構圖去創作。
內容創作者們對於工具的適應性是最強的,
他們很清楚自己的重點在於講故事,
「繪畫」只是一個載體,就算一個不會畫畫,
他們也會利用3D工具或是其他方式或者
不介意自己相對拙劣的畫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所以有了AI算圖,要嘛他完全沒興趣、
要嘛他很開心自己可以更快把故事弄出來。
這群人在純技術層面上早就處於被取代的位置,
但因為本身產品的價值完全不在純技術上,
因此不管世界怎麼變,他們還是會繼續產出。
2.議題炒作者
簡單來說就是政治、生活類的圖文作者,
或者你感覺根本已經是網紅成分比較重的畫師。
邏輯原理跟內容創作者一樣,
他們的價值一開始就不是著重在圖畫這個載體。
但是不一樣的是,
畫是用來跟「其他炒作者」做出差異化的工具。
所以這種人會是最不容易被AI影響的類型,
但他們也是最容易出聲抵制或嘲諷AI的類型。
他們對抗AI的理由不是出於被競爭壓力,
而是因為基於經營策略本來就不該用AI做工具,
說極端一點,
寧可畫得醜也不能畫得跟別人一樣。
因此他們攻擊AI多半就只是另外一個議題炒作,
順便帶風向拉緩其他人把AI當工具的意願。
3.設計師
設計師用以泛稱比較需要「設計感」的畫師,
是一種在繪師職業中比較偏向法術輸出的天賦。
接私人委託的畫師可能也有部分類屬於這種,
極端一點的設計師諸如動漫成衣業者、
動漫週邊業者或是遊戲公司內的UI畫師。
這些人雖然價值確實是體現在生成圖像的本體,
但他入行門檻並不是畫多好或畫多細,
而是他能多有效率地通靈出客戶需求或者是
利用話術催眠客戶「這就是你的需求」。
這是AI無法提供的服務,
更確切來說是甲方不知道如何利用AI做到。
絕大部分要跟設計師配合的甲方,
都不了解他自己要的是什麼。
也就是說這類的客戶是不知道怎麼下關鍵字的,
他需要的是有人能轉譯他的意見而非繪圖專業。
未來AI調教師可能就是會搶這種設計師的飯碗,
但是原本市場上就存在的設計師不可能做得比
只是單純利用AI來搶飯碗的人還差、
而想要做得好的新進AI調教師基本上
也必須進修自己的美感跟一定程度的美工技能,
因此廣義上他也是繪師了。
4.琦玉
簡單來說就是興趣使然的畫師,
能夠透過畫畫維生最好、沒有也沒差,
這種人只要餓不死,天塌下來都阻止不了畫畫。
有名的自然不說,
不有名的基本上也就本來會去找個正職,
然後下班時間再當作興趣撇些東西。
這種人最大的敵人不是AI,而是自己。
因為如果他的作畫產品剛好處在一個差一點
就能夠當作全職收入的時候,他會很想要這麼做
但是為了讓自己東西價格更高或賣更好,
可能就必須強迫自己面對粉絲跟群眾,
或是放下堅持去畫一些自己可能相對沒這麼喜歡
但能夠比較賣的東西。
長此以往,他的琦玉心態就會受到影響。
然後雖然錢多了、但畫畫也不再快樂,
然後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
即便名氣很大但最終還是爆炸。
這種案例很常發生,
尤其是畫師的工作需要長時間面對自己,
這種靈魂拷問的壓力是很大的,
撐不下去反而是常態,不能調適的就會退圈,
但這不會是AI能夠影響的,頂多是最後的稻草。
5.技術信仰者
這種人就是,
對他來講畫畫是為了獲取學習、成長的成就感。
在這種畫師出道初期,會肉眼可見地快速成長、
並且有表現出對未來樂觀跟很強的積極性,
最終能夠成為特定領域大師的也是這種人。
基本上AI不可能從心態上讓這種人放棄,
源自內心的積極性會讓他學習任何想學的東西,
這種人甚至不會允許自己停留在單純的繪畫領域
可能會進一步設計有有影片剪輯、動畫、3D,
或是教學、演講、程式、專案管理等層面。
但是每個人的環境跟機體限制都不一樣,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無上限的成長、保持活力。
因為當動機是為了「獲取技術成長的成就感」,
這時候遇到瓶頸期的那種突然停下來的感覺是
非常痛苦的,世芥末日可能都沒有這麼難受
導致跟琦玉型殊途同歸的下場。
6.職業投機者
隨著繪畫的門檻近幾年急劇下滑,
很多人開始投入了如何學習成為畫師的技術,
但這些人並不是源自於內心的動機而動,
而是外在條件:例如很好賺或想出名。
這種心態其實多少大家都有,
但佔比高就會在這一波AI之亂中感到極度恐慌。
因為他們內心上可能是經過某些判斷後
認定「當畫師」很賺、CP值高才會投入的,
所以當有任何因素導致這個前提受到影響都會
讓這種人的世界觀動搖。
這也是我列舉的6種心態中最容易因為AI的問題
而感到崩潰般的危機感,
因為他們沒有除了「工作需求」以外的理由
支撐自己繼續作為一個畫師存在。
但自己餘下的人生可能已經不夠投資其他產業,
只能等著被淘汰。
小結:
心態上大部分畫師其實不會特別擔心,
但內心中如果投機心態重的就會有點恐慌。
現在各種輿論反而比較像是有一些看不得
畫師好的人撿到槍大開嘲諷、
大部分畫師是習慣性自嘲要被取代或是樂在其中
少部分畫師的反感也不是針對AI技術本身,
而是一群人拿著噴子對你高潮的感覺很賭爛。
至於版權問題比較像煙霧彈,
(我賭爛你所以我得找一個你的道德缺點罵你,
不然的話直接說我自己就是賭爛顯得我很不理性)
本質上都還在讓子彈飛,等大公司表態站隊。
接下來第二個角度則是
「產業結構」
能夠被稱作畫師的產業非常多,
而全世界來講,除了臺灣跟日本之外,
絕大部分被稱作畫師的人都是在公司體系內的。
臺灣跟日本由於同人圈的蓬勃發展,
包含近年來大量增加的私人委託、贊助平臺、
混合Vtuber文化興起的複合型創作需求,
等等不再依附實體同人場的「線上同人圈」。
(我先把非商業創作行為一律泛稱同人。)
配合卡牌遊戲插畫外包市場的萎縮跟兩極化
而向同人圈釋出的產能造就了這個結果。
使得投入創作的個人在比例上
相較於其他國家更高。
這種人其實本質上更接近網紅,也就是流量繪師
算是聲量大,但實際上在產業佔比不多的族群。
接下來討論的時候
我粗略地概分出流量畫師跟企業美術兩種,
1.流量畫師
在技術上這種人很容易被取代,
但從產業定位上則不可能。
因為對於流量畫師而言,真正轉換成錢的是
「作品的銷量」跟「接案的價位」
而這兩個東西都是直接相關於「名氣」,
「畫技」只是獲取名氣的千萬種方式之一。
不管是選擇題材還是呈現方式、
到日常生活的分享或是價值觀展現,
你能看到的一切經營都是構成名氣的一部分。
試問「真的有拿錢」委託畫師的人捫心自問,
你需要的是「圖」的結果,
還是「這位大大幫我畫的圖」的附加意義?
絕大部分會是後者。
因為如果只需要圖的結果,
你只要多留言多發文,表達出特定題材的喜愛,
總會有畫師會上鉤發表這題材的作品給你白嫖。
熱門題材甚至只要股溝就有了。
也就是說
「只注重圖的結果而不注重圖的品牌」的人,
一開始就不存在在私人委託市場中,
舉例來說,就算沒有AI,單純想要打手槍,
現在可以白嫖的合法資源早就夠你精盡人亡,
更不用說你們腦海裡面浮現出的一堆非法資源。
AI只是讓這群人有一個
不是「給搜尋引擎下關鍵字」
而是「給產圖AI下關鍵字」的新服務。
要說競爭到流量繪師的生存真的是無稽之談,
而看不透這個本質的新人,
會對流量畫師這樣的生活方式望而卻步,
減少入行意願,間接在未來確保了基本的利益。
畢竟畫師價位降低的本質上是來自於
「同樣名氣跟層級的畫師數量變多」
而不是
「同樣畫技或更高畫技的產品變多」
而甚至有可能,
因為AI可以解決一些白嫖仔的需求,
所以繪師反而不用為了去討好白嫖仔
而投入一些相對不這麼有效益的創作內容,
可以把產能更多地配置在願意花錢的有效TA
或是自己喜歡的東西。
我相信有人聽過畫師抱怨過
「某某角色的粉絲圖乍看之下點讚很多
但是實際上出了那個角色的產品卻賣很差。」
所謂叫好不叫座的現象。
這就是因為特定題材的名氣跟特定族群綁定,
而每個族群的消費能力跟意願是不一樣的。
這些資訊的混雜無形之中提高了繪師經營人氣
的尋租成本。
如果AI產圖普及,可以降低這部份的雜訊,
就算降低不了也沒差,還是取代不了畫師品牌。
那如果今天有流量繪師本身品牌就不強,
畫得不夠好、不夠快也沒有個人特色。
這種人本來就會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被淘汰,
假設因為AI讓他們更早被淘汰搞不好是好事。
而且這個前提還是必須建立在他是一個前述角度
心態6的那種職業投機心態比例過重的人。
那如果今天有人利用AI繪圖假裝是繪師謀利,
這本身就是詐騙行為,老實說可以預期,
但是把這種人的惡性行為直接視為AI技術的影響
我個人是認為有失公允。
因為就算沒有AI,詐騙犯也會想盡辦法噁心你。
2.企業美術
這邊大概可以包含概念美術、遊戲人物設計、
遊戲原畫師、動畫原畫師、UI設計師、背景,
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的眾多職稱。
大公司的部份比較好說明,
基本上出於版權問題,他們一定是不可能用目前
外面透過大數據圖庫深度運算的AI做產圖加工。
至於作為參考資料?
雖然沒有明講,但是大部分企業美術自己手上
都已經有一堆透過公司內部傳承、分享或自己
整理的參考資料庫。而且已經針對他們自己的
需求特化過風格跟素材類型。
用AI作為產出因為版權所以不可能、
用AI生成素材的有點雞肋,對新公司或許有幫助
但是也不可能做到取代畫師本身。
即便是小工作室的量產R18CG圖包,
不注重品牌的工作室給畫師的錢就沒有特別高,
基本可以說是屎缺。而有品牌的公司真的也不差
聘請繪師作畫的那筆錢。
或許把錢當作美術成本,跟AI比較起來貴多了,
但是如果視為畫師的代言費順便包了美術,
基本上沒啥大問題。
除非消費者對AI產生了崇拜之類的品牌意識,
這點不能說不可能,但我覺得有生之年看不到。
另外企業美術還有一種是動畫師,
這部份不要說取代了,
市場需求太多,持有技術的人太少,
然後整個產業的收益又無法開出更高的條件。
他們都血汗成這樣了,如果AI能幫他們減輕負擔
他們高興都來不及了還談啥取代......
他們比較哀傷的應該是目前的AI還沒有辦法
針對性的根據他們的需求生成能用的補間,
修圖的時間可能就比重畫一張還多了。
這行業對於新創科技的輔助需求比想像中大,
因為原本的環境真的過於苛刻。
小結:
從產業結構上理解,
企業基本上對於新技術只會是相輔相成。
而針對於個人,
基本不會影響已經有成果名氣的人,
但會影響新人進場學習、成長的意願。
反過來說,
近年來由於繪圖門檻降低造成的大量創作者加入
間接引發整個圈子的削價競爭真的有比較好嗎?
到底是讓所有出來學畫畫的人都餓不死吃不飽,
還是說過濾掉一部份的人,
讓堅持下來的那些作者有更好的待遇?
第三個角度
「何謂創作」
第三個角度比較像是針對性的分享關於
AI所引發對於「創作」跟「技術」的心得。
相較前兩個角度會更加主觀、我流,
雖然前兩點已經也很主觀了,
但我想在此跟繼續往下看的你再次表達感謝。
最近有人會拿賽博龐克的截圖,
說有個服裝設計師變成賣衣服的小店老闆,
說因為AI一下子就可以生產出幾千種設計
所以自己被取代了。
這個玩笑看起來成真了,
但這真的是會造成產業取代嗎?
個別人們的消費力是有極限的,
人們的注意力也是有極限的。
就算沒有AI,全世界生產出來的設計跟創作,
能符合你品味的產品加總起來
很有可能早就超過了你這輩子的收入跟需求。
雖然可能不會到上千種,
但如果只是單純排列組合要做出許多設計,
老早就不需要AI也能完成,
更多的是從一定數量的草案中去蕪存菁。
要不然在大量的產品轟炸中,
消費者或是讀者只會感到麻木,
進而直接對品牌本身有著先入為主的廉價感。
而廉價感一產生,不要說賺不到品牌溢價了,
可能連實際售價都得砍到非常接近成本價、
毛利潤極低,在這前提下要獲利
只能繼續大量生產,可大量生產又會造成失去了
受眾需要「個性化」的需求。
也就是所謂設計這件事情,
乍看之下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但實際上是根據主觀判斷做修剪的過程。
而創作也是非常類似的,
以漫畫舉例:
https://www.plurk.com/p/p0lqsk
這是最近幾天在噗浪上被廣傳的分鏡心得分享,
可以看出,單就分鏡這件事情,
同一個場景有非常多不同的表現方式。
今天AI可以幫你把這些方式全部算出來、
全部完稿、甚至把所有可能的臺詞、劇情都羅列
出來,但這樣的結果有意義嗎?
從這些可能性,根據自己的習慣、需求,
甚至是眼界的不同做出自己的最佳判斷,
才是創作的本質。
眼見甚至不是越高大上越好。
插畫也是一樣,
你決定了一張圖要畫什麼角色?
在哪裡做什麼事情?
該是什麼姿勢?
該用怎樣的光影?
如果我可以自由調整畫風那我該用什麼畫風?
以及為什麼我要畫這張圖?
這些選擇的過程與割捨,
是形成每個人創作「靈魂」的一種過程。
有些人是下意識的選擇、
有些人則是理性思考後判斷,
但無論如何都不是單純的大數據。
甚至可以說,
每個人的「不完美」、「缺失」、「偏見」、
「性癖」等才是讓每個人創作有趣的核心價值。
這就像是繪師跟整個社群的對話一樣,
某種程度上,那些你覺得容易被AI取代的繪師,
並不是因為技術不好才被取代的,
而是因為他們並沒有讓你覺得「他在對話」。
觀眾無法從那些量產的圖中獲得
除了純粹技術架構出來的「資訊」之外的東西。
很久以前,連油畫的調色都是一門專業、
手工幫漫畫貼網點也是,
這些「技術」最終都被取代了。
學習技術是有其意義的,
但是這個意義本來就不會跟消費者的需求搭上。
學習技術的重點不在於持有技術本身,
而在於你最終想要利用這個技術呈現什麼的。
繪師,為什麼不會被AI所淘汰?
因為在這個市場消費的我們,
想看到的其實不是單純的圖,
而是「繪師想讓我們看到的」圖。
至於AI調教師最終能不能成為繪師的一個分類?
我覺得這就跟3D建模算不算一種繪師很像,
我持開放態度,因為好的表現不會拘泥於
「創作的人算不算繪師」
而是
「他有沒有讓我感受到他的用心」
-----
Sent from JPTT on my Samsung SM-A516B.
--
0個答案
希洽- 為什麼AI不會取代創作者/繪師?
為什麼AI不會取代創作者/繪師?